成本部:周峰帆
今年秋天一直计划去登山,但没想到会以负重 徒步 高原的形式完成。
在活动名单上看见自己名字的时候,感到非常的惊喜,今年的登山行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。搜索目的地相关信息后,对行程有了更多的期待,因为网上关于孟屯河谷的描述都很美。同时,因为活动中“重装”、“高海拔”等字眼,也不乏生出一丝担忧,害怕自己无法承受这种强度,在这样的忐忑心情中,开始了此次征程。
平日生活中,关于秋天更多的感受是小区行道路两旁飘落的银杏叶,以及早晚逐渐增添的凉意。而在孟屯,早上出门,近处田洼里是一颗颗抱得紧紧的青菜,仿佛还没有从昨夜的低温中缓过神来,远一点是一幅由红到黄的渐变山林画,再远一点,可以看见山巅披拂的白纱,在晨光的照耀下,有种圣洁的美。喝完“出征酒”就开始徒步了,行进在丛林中,阳光洒落,树影婆娑,踩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。正感觉到秋日正午的燥热,想着是不是要再减一件衣服时,旁边奔腾的河水被风一吹又带来丝丝凉意,还有脚边散落的一团一团的白雪,真真是“层林尽染秋意浓,叠翠鎏金已入冬”。
越向上行,看到的风景就越让人感叹自然的神奇秀美,可逐渐沉重的脚步也提醒着我身体的疲惫。在距离营地还有三分之一路程的地方,我选择避坐一旁,同教练商量可不可以暂作休息,同二梯队的同事一起登营,说到后面竟不自觉地带了哭腔,希望教练看我可怜答应我。然而教练坚定地表示了拒绝,并鼓励我继续前行。好不容易登上营地稍作休息,教练又通知大家放好背包准备登顶。这个时候我非常纠结:一方面能登上营地就已经完成了上山前给自己定的目标,而且此刻已经很累了;另一方面又隐隐有些不服输,想着既然我都能够作为第一梯队登上营地,那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冲顶。在矛盾纠结中,我磨磨蹭蹭的,希望他们快点出发,把我落下,这样我就不用登顶了,可事与愿违,在教练的催促声中还是向着目的地出发了。
登顶的风景虽不那么惊艳,我却并不因此感到失落。因为我明白,这次登顶我已得到了比领略想象中山巅壮美风景更重要的东西——那就是一路上克服那些逃避、放弃等一切消极念头后磨炼出的坚韧心态。就像衡山半山亭楹联中写的那样“行到半山须努力,欲登山巅莫辞劳”,我曾因疲惫而几度逃避,也曾因到达营地而感到满足,但是此刻我站在这里,才发现挑战和突破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难,坚持也是有意义的。我相信这份坚韧的心态不仅在今天,在未来很多的时刻,当我面对逆境时,会成为支撑我走过当时人生“至暗时刻”的重要力量。
如果说上山体会到的是关于个人的感悟,下山则让我对于“团队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由于自身原因,抵达山脚后,已经是生理心理双重崩溃了,然而更让人崩溃的是还有近五公里的竞速。队友分担了我的背包,一路上更是多次关心我的状况。最让人出乎意料的是,面对一条下山的近路,我出于害怕选择了拒绝,而他们选择和我一起,并没有“抛下”我,这让我触动很大。一直以来,我对团队合作的理解就是各司其职,维稳自己负责的板块,最好少出问题或不出问题,这样就不会成为团队中不稳定因素了。就像上山的时候我保证自己不掉队就好了,但其实这样的想法很天真,而且这样的想法是将自己整个排除在团队之外。可团队本身就是会有各种摩擦和关联,如果只是自己完成得很好,就会成为团队的旁观者,而当我们处于团队中的时候,为了整体的发展,我们的角色应该是协作者。只有参与到团队中,和团队共进退,在助力团队取得更高成就的同时促进个人更好的发展。
在文人诗词中,我们会发现登山总是与禅意相关联,不论是咏史怀古,亦或说理明志。他们总是能通过登山有所感悟。而对于当今我们大多数人来说,“登山”可能就是秋天的一项例行活动而已,就像我之前打算的那样:选择一座山,乘坐缆车登顶,看看漫山的红叶,拍两三张照片,发一个朋友圈,完成秋日打卡,再收获几个赞。但是通过这一次活动,在以后的秋日中,我可能会考虑把登山更换为徒步登山,山也许不会这么高,也许不会负重,但一定是自己一步一步爬上去的,在这个过程中,去收获属于自己每一个阶段的人生感悟,从这些感悟中汲取力量,支撑我走得更好更远。